我為垃圾找出路●
  魚珠街鶯崗社區是珠江冶煉廠的職工宿舍大院,有420戶居民,以三四層高的集體宿舍樓和八至十多層高的樓梯樓為主。
  從2013年底起,鶯崗社區正式推廣“餐廚垃圾上門收集+其它垃圾定點投放”的分類模式,至今已取得不錯的成績,每天僅靠居民源頭分類就分出1—1.5桶(240L/桶)的餐廚垃圾。在我們看來,成功的最關鍵因素在於對居民、保潔人員的到位激勵和精準監督,另一亮點是服務流動人口,讓他們迅速學會垃圾分類方法。
  以前,和廣州大部分的社區一樣,鶯崗社區在樓梯間設置垃圾桶,由保潔人員上樓層收集所有的垃圾。正式推廣垃圾分類時,鶯崗社區首先採取“定時定點”模式,不再上樓層收垃圾,在社區內設置了4個投放點,讓居民每天在18:30-19:30間拿垃圾下樓投放。然而該模式開展不久,工作人員就發現效果不理想,也難以開展監督工作。
  之後,社區結合上門收集和定點兩個元素,設計了“餐廚垃圾上門收集+其它垃圾定點投放”的分類方法。該方法由保潔人員在每晚7點後上門收集餐廚垃圾,居民在聽到音樂聲後,將餐廚垃圾交給保潔人員。在收集時,保潔人員會檢查分類情況,對有誤的居民即時指出;對分得好的居民,在其積分卡上蓋章,居民集齊30個印章就可換取10元購物券。新方法開展至今,街道在激勵居民上支出約2萬元,很受歡迎。其它垃圾、可回收物和有害垃圾則需拿下樓到收集點投放。
  新模式的接受程度如何?我們曾跟隨清潔工上門收集餐廚垃圾。在收集的約30戶中,只有一戶摻雜了塑料袋,其他住戶都做得不錯。我們入戶採訪了一些居民,他們表示,最大的感受是分類後社區變得更加乾凈整潔了。
  鶯崗社區沒有物管,垃圾收集和分類工作由3名保潔人員完成,他們都是社區居民,負責上門收集、檢查分類情況、為居民蓋章、指導分類等工作,工資來源於居民所交的垃圾費與珠江冶煉廠的撥款。此外,街道還會給他們額外補貼,費用來源於街道和區城管局。
  在社區中,流動人口是影響分類效果的人群,一是因為宣傳難以跟上人員替換,二是他們對社區缺乏歸屬感,不關心社區事務。鶯崗社區的經驗是,居委會密切留意社區人員情況,一旦發現新租客,就會上門拜訪,提醒其相關的社區事務,介紹社區的垃圾分類方法,把宣傳資料、積分卡等精準地送到他們的手上。
  但我們也註意到,因成本的問題,現社區計劃在7月或8月底結束居民的激勵機制,屆時需要觀察分類情況。 □巴索風雲(宜居廣州生態環境保護中心)  (原標題:鶯崗經驗:廚餘垃圾上門收,分類指導可入戶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ffxpi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